close

  銅香爐是一種用銅材制作的焚香環保金爐設備用 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從春秋戰國到明宣德年間,曆代皆有鑄造,尤其以明宣德年間制作的“宣德爐”最爲世人所推崇。據記載,宣德皇帝在位時,命宮廷禦 匠參照皇家內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窯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制造香爐,工匠們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金屬與紅銅一起 精心鑄煉,所制成的成品色澤溫潤瑩麗,其工藝之華美精妙惹來贊歎無數,以致後世常以“宣德爐”來指代銅香爐,可謂開近現代銅爐鑄造之先河。

自宣德年間利用那批紅銅料鑄造出了三千座香爐後,宮中再無出品,宣德爐也成了皇室秘藏,世人難得一見。念想之下,仿制品應運而生,工藝水平有高有低、 參差不齊。時光荏苒,到了近代,原清廷內務府造辦處的一位工匠走出紫禁城,在前門外開設了一家古銅作坊,專以修複銅器、金銀器等爲業,人稱“歪嘴于”,得 益于他的傳播,高超精妙的銅器鑄造、修複技藝從深宮大院走向市井平民。“歪嘴于”去世後,其技術、字號等皆由弟子張泰恩繼承,而張泰恩的弟子王德山又在前 人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發明了“漆地磨光”“點土噴鏽”等技法,將銅器鑄造、修複技藝提升至新高度。

  上世紀九十年代,爲了修複銅香爐,經人介紹後,單大禹有幸成爲顧友楚先生的入室弟子。入門後,師傅叮囑他制作銅香爐需要認真構思,靈感來時必須記錄;融化銅材時要注意溫度掌握、一次平均澆鑄……如此種種,在師傅言傳身教和自己刻苦鑽研的基礎上,單大禹不負師門,不環保金爐但學有所成,還將原先“古銅張”派業已形成的特長技藝——對銅香爐的氧化處理發揚光大、更上層樓。他不但複原了僅見于史料記載或存世古物上的幾種顔色,還能獨辟蹊徑,實現了不少罕有人及的突破。

比如在一件銅器的表面進行分塊單獨氧化,使得單件銅器表面呈現多種不同的氧化色,美輪美奂、妙不可言。此等技藝說起來簡單,操作起來便知難度何其之 高。氧化時溫度的高低平衡、配料裏各成分的比例協調……一個細枝末節的小小因素就可能輕易毀掉一件付出無數心血的作品,沒有長久的操作實踐經驗以及對銅 材、配料等特性相當的了解程度和極高的悟性,是很難實現“天時地利人和”的境界、成功鑄造出一件堪稱完美的作品的。其捐贈給上海曆史博物館的五牛圖鼓式爐 便是例證之一(五牛分做五個氧化色),遺憾的是未能得見,暫且以此座三虎鼓式銅香爐聊慰賞玩之情。

  該爐按宣德爐的工藝鑄造,在傳統的基礎上,又力求創新。爐身呈鼓式,爐口與爐底皆有一圈釘紋,寓意蒙皮鼓上將皮固定于鼓身的釘子。因爲制作于虎年,于 是爐身上極爲應景地淺浮雕了三只老虎,一大兩小,分列兩側。爲了更好地呈現畫者的筆法、意境,在雕刻老虎時,單大禹刻意收斂心神,不讓自己的心思代替畫者 的想法,力求如實傳神,而因爲淺浮雕雕刻較淺,又爲鑄造工作平添難度。幾經折騰後,香爐終于成形,然而工作並未完結,尚需對爐身作精細打磨,這也不是一樁 簡單活兒,不是費些體力就行的,因爲銅材會反光,常常晃得人看不清紋飾、顔色,稍有不慎便處理失當,也需要大量經驗與技巧積累方可順利完成。

  將此器置于日光之下,鎏金的老虎熠熠發光、威風凜凜,映襯得微鼓的爐身更顯穩重、深沈。窺一斑而知全豹,單大禹先生在傳統銅香爐鑄造技藝方面的造詣可以想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i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