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該香爐高約12厘米,直徑也約環保金爐設備12 厘米,三獸足,體形十分勻稱。爐身上部有一圈回紋,兩側各有一只獸耳,銜環。爐身中部的掐絲琺琅紋飾分爲上下兩部分,上部是一圈瓷白的五瓣花朵前後相連, 中間夾雜枝葉;下部在黑色的底色上點綴出纏連蔓延的藍色枝葉,中間有六朵不同顔色的六瓣花朵連綴成一圈。爐身底部有“大明景泰年制”的銘文。

 

   綜觀此爐,工藝精美,造型端莊,實是不可多得的精品。爐身的圖案顔色亮麗,百年如新,顯然是用天然的礦物料著色而成。黑色的襯底打上燈光,會泛出點點綠 光,那是磨碎的綠松石粉料形成的效果。爐身明顯被鎏過金,隱隱泛紅,這正是其曆經年歲的見證之一,因爲過去用的是礦金,而現在用的是砂金,呈色顯黃。所有 的圖案紋飾皆是先用銅絲在銅胎上掐出形環保金爐狀,然後再填入顔色,再 烘燒、打磨、鎏金而成,全套工藝非常複雜,今日已罕有人知。將此爐拿在手中,手感非常踏實厚重,雖然分量不輕,卻全然不似握著一塊鐵塊般凝滯呆板,這是一 件諸處得宜且爲歲月所浸潤的珍品才能擁有的曆史感,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只有長久浸淫于古玩收藏的方家才能體會的共鳴。

 

  爐身兩側的獸耳及爐身下部的獸足,其紋飾雕刻得皆十分精致、規範,無論是毛須、五官,還是眼神,皆靈活生動、栩栩如生。呈現典型的明代宮廷造辦處造物的特點。那麽,再結合爐底的銘文,是否就可以將此爐的時間確定爲明永泰年間呢?

 

   景泰藍工藝原是由波斯傳入中原,明朝時,景泰藍工藝爲宮廷獨享,清廷入宮後,發現了許多明朝留下的好東西,他們對一種多用寶石藍、孔雀藍色釉作底襯色的 工藝品十分喜愛,便開始著力搜尋、研究。這些物品大多數都沒有款識,只有少數有“景泰年制”的銘文(也有幾件有“萬曆”的銘文),于是清人便以爲此種工藝 源于景泰年間,並將其稱爲“景泰藍”。此後,清廷也開始大量制作景泰藍工藝品,及至乾隆中期時,甚至民間也出現了景泰藍工藝,發展可謂興盛。

 

   仔細打量爐身上的鎏金,顯見其經過兩次鎏金過程,且所用金粉並不一致;兩側的獸耳也像是後來加制上去。通過對此爐的時代風格、冶金技術、琺琅材料、掐絲 工藝的仔細鑒別,結合我個人長期搞古玩收藏積累的曆史知識和文化底蘊,在和多位文物鑒賞專家交流後,得出了一個大膽的結論:此爐當是結合明清兩代制造工藝 的代表性作品。

 

  它很可能制成于明早期,且初始並無底款。入清以後,由清代的宮廷造辦處重新修整、改制;又因爲清人誤以爲景泰藍皆是景泰年制,所以又在底部挖出“大明景泰年制”的銘文來。整尊香爐的總體工藝當是明早期的風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i123 的頭像
    hui123

    設計部落格

    hui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